好作品创造好档期: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趋势与挑战
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开局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。根据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高达244亿元,同比增长约48%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像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这样的优秀影片,它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,更提升了大家对国产电影的期待。对于这个超大规模市场,如何推出更多好看的电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王隽,上影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他表示,信息时代,内容依然是电影最核心的竞争力。创作者需要与观众建立连接,讲述具有时代感和当下性的故事,才能让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。上影成立75周年之际,推出了短片《电影万岁》,旨在展示多年来的经典之作。虽然有些影片的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,但它们的艺术性和引领性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的。
在谈到如何提升电影质量时,支菲娜,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,强调了精品数量和内容质量的重要性。她提到,饺子导演在新作面世前选择“闭关”,这说明创作者需要时间沉淀,回归创作初心,才能打造出精品。深入生活、挖掘社会热点是创作的关键。支菲娜指出,“温暖现实主义”作品受到了观众的积极响应,但必须避免将其变成“温吞的现实主义”。
随着档期的不断增加,如何让更多优秀电影与观众见面成为了新的挑战。王隽认为,大档期未必就是好档期,电影的市场连接需要不断创新。他提到,社区型影院可以通过了解周边居民的特点,找到适合他们的内容来吸引观众。比如,《好东西》选择在一个“冷门档期”上映,通过线下活动吸引观众参与,带动了不少“二刷”“三刷”。这表明,电影的宣发要依靠数据,但更要关注观众的真实需求。
支菲娜补充道,好作品能够创造“好档期”。观众不会为了不喜欢的电影买单,因此,除了优秀的作品,还需创新的玩法,增强电影院的吸引力。同时,行业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适当控制影片成本。成功的大制作影片依靠的是扎实的剧本和精良的制作,而非高片酬和高成本的堆砌。
在谈及电影经济的发展时,王隽提到,影片只是构建IP的第一步,IP的不断激活和衍生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。他指出,电影经济的潜力巨大,尤其是在“电影+”的消费热潮下,电影与美食、旅游等领域的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。
从《芙蓉镇》到《哪吒2》,再到《去有风的地方》,成功的影视作品都为后续的“影视+文旅”提供了基础。支菲娜强调,优秀的作品是最关键的“1”,只有在这个基础上,才能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。总的来看,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,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、提升品质,将决定我们能否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