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特效剧上线!Netflix 联席 CEO:AI 视效提速 10 倍3 步再造影视工业
“布宜诺斯艾利斯,一栋大楼轰然坍塌,尘土飞扬,街道崩裂——而整段镜头,并非实拍,而是由 AI 制作完成。”
我们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制作视觉特效,完成速度是传统方式的 10 倍,成本也低得惊人。
但他更强调的,不是“便宜”,而是“重塑”。AI 不会取代创作者,它让创作者做得更多、做得更快、做得更好。
AI 首次作为“主力创作成员”,从前期剧本分镜到后期图像渲染,全流程接管。它不是辅助插件,而是直接参与故事的构建与视觉的呈现。
本文将以 Sarandos 原话与《El Eternauta》的制作现场为线索,拆解 Netflix 如何用三步重构影视工业主流程:
你不仅会看到 Netflix 如何把 AI 融进内容流水线,更能对照中国 AIGC 创作生态,判断:
Netflix 用 AI 做视频特效,不只是为了省钱,而是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团队分工。
Ted Sarandos 用快了 10 倍来描述《El Eternauta》制作团队交付的速度,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:谁在用 AI、在哪一步用、用它做了谁原来做的事。
在传统流程中,分镜设计、机位构图、爆破合成、渲染出图,往往是由多个部门协作、工具切换、流程串联完成。但这一次,AI 工具比预想的更早加入了创作过程,直接帮助创作者完成整个镜头的制作——从导演的想法到最终的画面效果,原本需要很多人分工合作的步骤,现在 AI 可以一口气搞定。
AI 预视觉(Pre-visualization):在拍摄前,剧组就通过 AI 工具快速生成多版分镜头草图与视觉资产,提前预演“楼塌”的节奏与角度——这相当于把原本几天的脑图讨论,缩短为几个小时的数字模拟。
虚拟拍摄工具:传统剧组需要动用吊车、轨道、特效烟火与数百名人员;而这次,AI 视觉系统结合“虚拟摄影棚”,直接在电脑中布景,并在不同素材之间“动态替换”,模拟出逼真的空间变形和物体崩塌。
AI 渲染压缩:原本一条特效镜头从建模、打光到合成要经过多个软件、反复人工调整,而现在,通过生成式 AI 端到端协同,能在云端一次性输出“几乎无需修改的最终镜头”。
Sarandos 特别强调:“这是 Netflix 第一次在原创剧集中使用生成式 AI 直接生成最终画面。”
对他而言,真正的转折点,不是速度或成本,而是:创作者在拍摄前,就能用 AI 实时构建画面感与空间逻辑。
创作者们对结果感到兴奋,我们也对结果感到兴奋。 更重要的是,观众也对结果感到兴奋。——Ted Sarandos
在这之前,AI 在影视行业还只是制作流程中的一个辅助工具,用于模型修图、素材分类等低级环节。但在《El Eternauta》这里,它第一次成为了“主力摄影组成员”之一。
他没有用“AI 取代谁”这类老掉牙的说法,而是换了个角度:什么样的人,能因为 AI 工具的出现,而第一次有机会做一部真正的剧?
这就是《El Eternauta》这部剧的现实意义——它不是好莱坞的常规项目,而是一部由阿根廷本地演员、团队和导演完成的地区性科幻剧集。
以往,这样的剧集很难实现大规模特效。视觉效果往往局限于简单合成,难以支撑复杂场景。而这次,AI 工具让它不仅拍出了好莱坞级别的镜头,还在制作效率和预算上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正如 Ted Sarandos 所说:“事实上,以《El Eternauta》的预算,传统特效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么多宏大场景。”
这意味着什么? Netflix 用这次 AI 参与式制作证明:不需要上亿美金、不需要影棚巨头、不需要百人特效团队,小型创作者也可以完成过去只有“工业大片”才能做出的画面。
这种变化,正在打破一条行业默认的分界线:拍出高质量视效的权力,从少数大团队,扩展到了更多小团体。
Sarandos 举了另一个例子:Netflix 今年推出的新片《Pedro Páramo》,该片导演是墨西哥摄影师罗德里戈·普列托,他曾担任马丁·斯科塞斯《爱尔兰人》的摄影师。
过去,我们光是让《爱尔兰人》里的演员看起来年轻,就花了3000万美元。而《Pedro Páramo》整部电影的预算,都没有当年那个特效花得多。——Ted Sarandos
换句话说,一个人能不能拍电影,过去看有没有钱、有没有人,现在更多取决于他有没有把 AI 用好。
而 AI 能力不在于你懂不懂技术,而在于:你敢不敢尝试新方法,把你脑海里的场景,用新的工具模拟出来。
Sarandos 并没有回避 AI 会压缩传统岗位,但他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:
“我希望创作者不要害怕 AI,因为我认为,它能让以前做不到的电影,成为现实。”
这场变革没有让“人”从片场消失,而是让懂 AI、会用 AI的创作者,第一次站到了拍摄主舞台上。
真正能传遍全球的节目,不是逆向设计出来的‘国际大片’, 而是那些在本地就已经很强的故事。
这句话,说的是《鱿鱼游戏》、也说的是《Kantara》、还说的是 Netflix 现在的内容战略。
很多人以为,要做出“全球爆款”,就要尽量去“迎合全球观众”——多加英语台词、引入美国演员、模仿好莱坞拍法。但事实恰恰相反。
表面上看,《鱿鱼游戏》能成为 Netflix 历史上观看量最多的节目,这很反直觉。因为它太韩国了,完全没有做任何文化上的妥协。
Sarandos 说得很明白:全球观众不是在找“标准化”的故事,而是在找能引发真实情绪共鸣的内容。而这些情绪,往往就藏在某个国家、某个地方、某种文化里。
AI 目前还无法替你共情,它不会理解阶层、情感、信仰。但它可以把你的共情,表达得更有张力、更高质量、传播得更远。
《El Eternauta》是本地团队制作的本地故事,讲的是一场从天而降的毒雪灾难。AI 并没有改变剧情,但让它具备了全球化的视觉呈现和工业完成度。
从Sarandos的观点可以看出:像阿根廷、印度这样的市场,很多故事本身就很好,但苦于当地制作条件差、成本高、内容打磨周期太慢,很难被拍出来、或者拍出来效果达不到。
现在,AI 工具正在帮这些“本地好故事”,跨过制作障碍,把它们推到全球观众面前。
AI 视觉工具 × 本地内容创作者 × 全球发行机制 = 下一轮全球内容红利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Netflix 一边大力引入 AI 技术,一边持续扩大国际内容投资。
他们在英国有60亿美元内容投入,在墨西哥刚宣布10亿,在巴西也投资修复电影技术设备。
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:越本地的故事,越普遍的情绪;越真实的细节,越容易穿越文化屏障。
Netflix 不只在片场引入 AI,还把它融入了整个内容制作流程。从选什么题材、怎么推荐给观众、再到如何变现,AI 已经渗透进了平台的每一个关键节点。
Netflix 每年投入超过 170 亿美元拍片,但现在,他们越来越多地用 AI 工具来辅助内容创作环节:
在剧本阶段,用生成式 AI 工具做“视觉草图”,帮助导演和编剧更早看到成片感觉;
在后期制作中,AI可以完成视效合成、背景抠图、甚至让演员看起来更年轻等特效工作。
Netflix 的目标不只是提速,更是让创作者获得以前只有大制作才有的能力。
这预示着一个转变:精致的视觉效果将不再是大预算项目的专利,所有创作者都能调用工业化能力。
Sarandos 提到的第二个 C 是“Choosing”,也就是观众如何从海量内容中找到想看的剧。
替不同用户展示不同海报(同一部剧,喜欢爱情的用户看到的是男女主对视,喜欢动作片的看到的是爆炸场面)。
这不是简单地给你贴个喜欢动作片的标签,而是 AI 像你最懂你的朋友一样,直接猜中你现在想看什么。
Sarandos 强调:“我们是一家‘一键取消’的订阅服务,如果观众不喜欢,一秒钟就会离开。”
这背后,是 AI 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平台的内容分发——无论广告还是剧集,都不再是随机推送,而是精确计算过你的点击习惯和观看感受。
我们希望观众选择他们真正会喜欢的内容。 因为如果他们关掉了,那才是我们的失败。 ——Ted Sarandos
在 Sarandos 的表述中,Netflix 早就不再是“拍了什么就播什么”的平台,而是一个高度由 AI 调动的内容分发网络。内容在其中是素材,但不是主角。
AI 不是取代人类导演,也不是去写剧本,而是让创作者可以少走弯路,平台可以减少浪费,观众可以少花时间找剧——每一个人,都省了一点力,但整体效率却被放大了十倍。
AI 不是什么未来式,它已经上了场—— 从拍摄到后期,从内容到分发,从特效到推荐,每个环节都在被改写。
Sarandos 提醒我们:AI 不会帮你决定讲什么故事,但它能决定这个故事有没有可能被讲出来、被更多人看到。
更重要的是,当视觉、传播、制作都被 AI 加速了十倍,唯一不能被替代的,就是你拿它说出什么样的内容,打动什么样的人。
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,内容整理自Ted Sarandos公开访谈及Netflix官方声明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星标公众号, 点这里 1. 点击右上角 2. 点击设为星标 ← AI深度研究员 ⋮ ← 设为星标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紧急突发! 澳洲保健品暴雷, 出现大量中毒症状, 全部下架! 300多人状告澳洲Blackmores
“特朗普几乎每晚1点都给我打电线岁模特:逃离迪拜性派对遭富豪虐待 监控没了
“特朗普几乎每晚1点都给我打电线岁模特:逃离迪拜性派对遭富豪虐待 监控没了
多家主流平台支持菁彩视听,车载 Audio Vivid 内容破 500 万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