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尽的尽头》:以法治之光破人性迷雾 新时代检察精神引发热议
央广网石家庄5月9日消息(记者王艺霖)当影视作品以艺术之笔触探司法之深度,法治精神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浸润人心的温度与力量。近期热播的电视剧《无尽的尽头》,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为切口,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,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,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了对立法、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。
“这部剧让观众看到未检工作的价值,也激励我们无数未检人不忘初心,肩扛使命。”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助理潘牧原这样评价。
法治与人性的天平,如何在舆论风暴中锚定司法理性?剧中“张文轩坠楼案”的审判,映射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撕裂认知:当施暴者因年龄获刑八年时,网络“杀人偿命”的声浪与受害者母亲的悲恸,将司法推向情法冲突的漩涡。这让人想起现实中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修法呼声,正如《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调低刑责年龄,司法必须回应时代诉求,却不能被情绪裹挟。
“必须始终坚持惩治与保护并重,践行‘最有利于未成年人’原则。” 这种平衡,恰如石家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张丽萍所言:“司法的温度,不仅体现在民意,更体现在法理与情理的交织中,为迷失者点亮归途的灯盏。”
《无尽的尽头》的深刻性,在于展现检察人如何突破传统办案模式。从“陆声二次犯罪案”中推动撤销监护权,到引入心理专家构建“一站式”取证机制,剧中的创新实践与最高检“督促监护令”“强制报告制度”形成呼应。
现实中,河北检察亦在探索“破茧”之路。潘牧原提到,通过检校共建、法治副校长等机制,检察机关将普法课堂搬进校园,用“校园信箱”捕捉欺凌线索,用“读书会”重塑罪错少年的价值观。这种从“末端惩治”向“前端预防”的转型,正是剧中所展现的“治未病之智”。
“观剧时,我为检察官林之桃为校园霸凌案奔走而感动。而现实中,我也为大名县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真实付出热泪盈眶,他们以行动诠释着责任。”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魏州学校教师丁斐向记者介绍,大名检察官们深入校园,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,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,制作了“鼎鼎说法”系列普法微视频,剖析网络诈骗、校园暴力等问题,让法治教育“活”起来,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与剧中林之桃在审讯室以共情力感化少年的情节遥相呼应,展现了我国司法工作者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深度关切。”
“作为基层检察人员,对《无尽的尽头》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。” 大名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艳涛称,真正的法治教育,从来不是冰冷的说教,而是以心换心的引导。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,更应化作防患未然的安全网。未检工作需在冰冷的法律刻度中注入人性的温度,既严惩不可饶恕的恶,也为可挽救的迷失者铺设回归之路。
据悉,《无尽的尽头》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、典型案例,以及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节目《守护明天》等为素材来源和创作基础,在最高检新闻办和未成年人检察厅的全程指导下,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完成,真实再现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蓬勃发展的历程。
近期热播的电视剧《无尽的尽头》,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为切口,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,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,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了对立法、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。